大國工匠,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從1986年到2018年,從巴基斯坦到三門現場,30多年的光陰磨厚了他的手繭,褶皺了他的臉龐。身先士卒是他的名片,勤懇敬業是他的習慣。30多年,他用專注淬煉時光的品質,用堅守雕琢精致的情懷,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發明一項又一項工裝。他不記得安裝了多少米導管,拼裝了多少臺設備。他所帶領的班組是2014年全國總工會“安康杯”優勝班組,他2016年獲得中國核建集團公司勞模的榮譽稱號。他就是三門核電現場一線的明星班長--電儀隊電氣3班班長羅彪。

從“傻彪”到勞模
“傻彪”的“名號”是怎么傳出來的呢?
這個要從羅班長在安裝設備時的一些“多余”的習慣說起。比如,設備定位時,他絕不會使用墻面或者其他已安裝物項作為測量基準,只采用測量的同事放出的基準線作為標準。設備定位放線完成后,他會在放線位置寫清楚設備的位號并做好標識避免其他安裝物項與設備沖突。運輸設備時,羅班長會小心地將設備棱角尖銳處用橡膠條進行包裹,確保設備安全。而正因為羅班長的“傻”,使得他安裝的設備驗收都一次通過,他定位放線的位置從未和其他物項相沖突。
這樣的“傻事”當然不止一件。
在安裝一臺西屋公司的電氣設備時,其技術規格書建議設備拼裝完成后進行點焊,點焊完成后再拆除設備進行基礎焊接,焊接完成后再拼裝設備,說了這么多,大家不一定聽明白,簡言之,就是“設備安裝工序十分繁瑣”。其他的班長一聽,都開始打退堂鼓了,但是,羅班長卻主動請纓,嚴格履行技術規格書建議,圓滿完成任務。驗收的時候,西屋公司的外方人員對羅班長是贊不絕口。
現場施工如此,班組管理上他也是“不近人情”。
項目部要求施工人員7點上班,羅班長就要求班里的每個人6點40必須到集裝箱,這20分鐘時間用來準備工具和開班前會;項目部對不正確佩戴安全眼鏡及安全帽等違規要罰款100元,羅班長就要求自己班的人罰款200元,當然,這錢可不是進入他自己的腰包,而是入項目部財務的帳;隊里要求當天必須完成施工任務,羅班長總會想方設法完成,充分調動班組兄弟們的積極性,絕不因為他的班組導致整體施工進度延誤。安裝設備時,設計誤差是6毫米,羅班長卻會嚴格地將設備的安裝偏差控制在0~1毫米范圍內。這樣一來,“傻彪”之名是越傳越響亮。不但“傻”,而且還有“強迫癥”。
但是,不久后,大家就發現羅彪班的精神面貌最好,工作效率最高,安全抓的最嚴,凝聚力最強。2014年的時候,羅彪班獲得全國安康杯優勝班組的榮譽稱號。
其實,大家心里都清楚,羅班長不但不傻,而且是特別的“精”。當然,他的精明可不是去算計他人,更不是想辦法“薅社會主義羊毛”。他把精明用在如何提高項目施工效率上了,把腦筋動在創新工具上。
他的成名作是“電氣設備運輸工裝小車”。
要知道,核電站對電氣設備的保護要求極高。但是,核電站內房間十分緊湊,設備通道比較狹小,設備運輸時,只能靠人力搬運或是液壓叉車運輸,靈活性不足,稍不留神就會發生刮擦,尤其在拐角處。經常運輸的電氣盤柜2米多高,0.7米長和寬,像一臺超大號的大冰箱,十分沉重,給運輸帶來極大的不便。
心疼設備的羅班長利用業余時間反復研究,多次試驗,制作了“電氣設備運輸工裝小車1.0版本” 。小車用現場一些廢棄的鋼材焊接而成,長、寬均為0.8米,正好能放下盤柜,旁邊和底部做了加固,防止盤柜傾斜滑落。底部安裝4個輪子,使小車能360°旋轉,是一臺人力“四驅車”,工人師傅可以輕松推著小車走,比液壓叉車更加靈活和便捷。
不過,“站立”的電氣盤柜加上小車足足有2.4米,可比姚明高多了,當然比一般的門也高多了。“高大威猛”的電器盤柜愣是進不了一些房間的門。
不久后,羅班長又對小車進行改進,做了一個“2.0版本”。給小車加了兩根托臂,將小車長度延長到2米,再用螺栓緊固,在底部安裝支架支撐,將“四驅車”改裝成了“四輪黃包車”,“站著”的電氣盤柜可以很舒服地“躺著”進入房間,再也不擔心會碰到“腦袋”了,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設備運輸效率。當年,這個運輸小車獲得公司2014年度創新成果二等獎,并被推廣到其他項目。
第二件有趣的作品是“蓄電池快速吊裝工裝”。
核電站蓄電池房間十分重要,是應急的電力能源。7個房間,共需要安裝840塊蓄電池,每臺電池的重量達200多公斤,易碎易損。
之前,吊裝蓄電池的做法是將手拉葫蘆掛在橫梁上,依靠人力拉動葫蘆,將蓄電池緩慢吊升再推到指定位置。有點類似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這樣不僅消耗大量人力,而且工期緩慢,極容易發生碰撞破損,尤其在靠近墻壁的地方。1號機組就是這樣吊裝的,工期近兩個月的時間。
這個事也就成了羅班長心的一個梗。他苦思冥想,帶領著幾個組長和技術員搗鼓了半個多月,研究如何提高安裝效率。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大家的努力下,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最終研制出了一個蓄電池快速安全的吊裝工裝。
吊裝工裝利用H型鋼、鍍鋅槽鋼和軸承等主要材料,將手拉葫蘆掛在吊耳上,利用軸承的滑動將蓄電池緩緩地落到指定位置,其實就是個一個小型的“龍門架”。經過,在兩個房間內的對比試驗,工效提高一倍多,還可以減少很多人工。這個工裝在2號機組使用的時候,安裝蓄電池才用了半個月,讓大家都覺得有點快的不可思議。
第三個有趣的工裝叫“鉆孔吸塵裝置”,這個裝置獲得過國家的專利。
隨著工程進展,很多廠房建立清潔區,但是,這些清潔區內仍存在大量的尾項和變更。施工的時候,那是一個熱火朝天,電鉆在墻上開個孔,鐵屑飛舞,灰塵彌漫,大家灰頭土臉。事后,還得花大量人力物力去收拾,對施工的人員也是一種傷害。
怎么辦?一向足智多謀的羅彪班長被為難住了。一天,他在拿吸塵器和班組的兄弟們一起干活,突發靈感,能不能將電鉆和吸塵器結合在一起?那么鉆孔鉆出的灰塵及鐵屑第一時間便被吸塵器吸走,從而解決了房間環境控制問題。
說干就干,他自掏腰包,買了各種各樣的材料,一有休息時間就不斷地試驗、改進。不知失敗多少次后,他成功研發了一個“專業”的鉆孔輔助套,此輔助套主體中間有一段是可伸縮的,一端套電鉆,另一端為透明不可伸縮部分,在該段中間開孔,有軟管連接著吸塵器,與主體呈90度角,鉆孔的時候,吸塵器一起工作,灰塵、鐵屑第一時間便被吸塵器吸走。“從此,領導再也不擔心灰塵亂飛了!”羅彪班長幽默地說道。